• 回到顶部
  • 88888888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扫码关注文明平泉

平泉市善美家风故事优秀作品展示——《一片丹心报桑梓 三代农信赤子情》

一片丹心报桑梓   三代农信赤子情

 

姚佳

 

      惟其艰难,才更显勇毅;惟其笃行,才弥足珍贵。农信七十余载风雨历程,既是立农为农的七十年,更是春华秋实的七十年。在平泉农村信用社有这样的“三代人”,他们用自己不同时代的精神深刻诠释着对农信事业的热爱与奉献。

 

情牵桑梓,品悟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初心

      不忘“来时路”,是爷爷对农信事业的深情牵挂。“慢点走,扶我一下,跨过这座山就到了!”“把钱存进农信社,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吧!”“我们和农民是最亲的。”这是已过耄耋之年的爷爷在回忆起当年工作时,说起依然要热泪盈眶的话语。爷爷是农信社刚刚成立时的第一批员工,当时正处于改革发展之初,百废待兴,爷爷常说当时的农信社被称为“背包银行”,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出行全靠走,脚下的鞋就是他们的车,手电筒就是他们不惧艰险的照明灯,而背包则是“保险柜”,装上公章、票据、复写纸,走家串户,开疆扩土,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,千方百计地做工作,鼓励农民存款借款。爷爷常和我讲起,当年的农信工作就是“老牛赶山推着干”,需要一趟一趟地跑到农户家里,获得百姓的信任,以此来吸收存款。甚至下乡过程中自带干粮,拾火烤一烤就吃了,也不吃百姓家的饭,不给百姓添麻烦。

      “当时的办公条件虽然艰苦,但是在1984年年末完成存款突破百万的任务时,全县48个信用社只有3个完成任务的社中便有我们社。”爷爷自豪地说道,我从爷爷的眼中看到的不只是骄傲,更是信念。而今,爷爷还经常告诉我说:“要坚守岗位,不迟到早退,要多做贡献。”回想起当年的农信发展,爷爷感慨到当年农信人的这种“背包精神”仍然需要一代代农信人谨记于心,薪火相传。我知道爷爷朴实的话语里,不仅是对我的希冀,更是一个老党员对工作的坚守,对信念的传承。

 

情系三农,淬炼“千锤万造出深山”的匠心

      走好“脚下路”,是父亲对农信事业的坚定执着。上世纪80年代末,我的父亲通过考试,也成为农信社的一员,父亲当时的工作条件相比于爷爷已经好了很多,父亲的年代,不再是“背包下乡”,而是“算盘时代”,父亲说:“当时的农信人,每个人都可以打得一手好算盘,做到口诀烂熟于心,手指灵动准确,绝无丝毫差错。”伴随着父亲的话语,我的耳边似乎传来了算盘拨动的声音,“一一上一、一下五去四、一去九进一……”噼里啪啦的算珠碰撞声,是八九十年代农信人的深刻印记。

      后来,农信社的办公条件改善了很多,“当时的办公系统照着现在的条件也是差距很大的,当时是单机版系统,需要先手工记账,然后搬着电脑去联社录入数据,有时恰巧系统出现故障,输入的全部数据都需要重新再来一遍,这样的经历当时的每个农信人都深有体会。”父亲说道。父亲工作已经30多年了,他始终秉承着踏踏实实做人,勤勤恳恳做事的人生原则,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我,触动着我的内心。

 

情寄未来,树立“而今迈步从头越”的信心

      坚定“未来路”,是爱人对农信事业的热切守望。2016年,我的爱人参加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统一招录考试,由此与农信结下不解之缘,农信精神的接力棒也紧紧地握在了他的手中。作为农信新生力量,短短7年的工作时间,他先后历经了柜员、委派会计等不同岗位职务,在领导与同事的不断帮助中,一路学习、一路成长,一路践行农信精神。

      记得前不久,他和我讲到深入困难家庭,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申请助学贷款,在介绍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和申请方式,并发放一万元的助学贷款时,李同学当场激动地说:“向来都是锦上添花,哪有什么雪中送炭,当我的亲戚朋友都不愿意借钱给我的时候,是农村信用社伸出了援助之手,圆了我的读研梦。”李同学的话长久的萦绕在我俩心中,我知道这是农信社与三农工作的又一次紧密相连,是农信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切实行动!

      我的爱人常向我感慨到,如今农信社已经成为老百姓身边“最贴心的银行”,近年来的农信发展与时俱进与日同新,从粗放化管理到精细化工作转变,从等客上门到主动出击,开展“双基共建”促进业务发展,推出“政银企户保”贷款服务中小微企业,二代核心系统上线实现智能化办公……,每每讲到这些,他总是一脸骄傲,我从他的眼神中一次又一次读懂了他对农信事业的深情热爱,对扎根基层,发展普惠金融的坚定决心。

      农信事业七十年发展筚路蓝缕,祖孙三代七十年传承初心不变。在金融扶贫的实战中,他们以农信工作的衣钵相承,传承着“忠于职守、勇于担当、敬业奉献”的奋斗精神,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勇攀高峰,在扎根基层的沃土上潜心耕耘。